华南农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发展规划
华南农办〔2012〕26号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进一步提高本科教材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和农业部《农业教育教材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农科(教育)函〔2011〕第132号)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本科教材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教材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的有关要求,加强组织管理,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注重专业配套,在学校领导、各单位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适应各类人才培养需要的多层次教材体系,为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教材立项项目大幅增加
我校共获各级规划教材立项346种,其中主编教材169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9种,“十一五”省部级规划教材93种,其他规划教材37种),副主编69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6种,“十一五”省部级规划教材53种);承担主编、副主编立项教材238种,与“十五”169种相比增加了69种,增长了40%。
(二)教材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获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9种;获“十一五”国家精品教材3种;我校教师主编的7种教材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位居农林院校前列。
(三)教材编写队伍不断壮大
由于学校对纳入规划立项的本科教材实行扶优政策,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并在成果奖励、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共有458人次参加了各种规划教材的编写。
(四)教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将教材选用和是否按时报送教材使用计划纳入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推进了高水平教材进课堂工作。据统计,我校有68.5%的必修课程选用了近3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学校教材资助经费原则上在教材出版后才给予报账,有力地推进了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立项的169种主编教材,已出版145种,占85%;立项的69种副主编教材,已出版52种,占75%。2008年,学校教材供应实现了社会化改革,教材供应商除做好教材供应以外,还在校园开设大学书店,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校园文化品味。
“十一五”期间,尽管我校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科专业教材建设不均衡,基础课、热门专业教材众多,布点少且招生量少的和新办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教材不完备;二是教材质量监管制度不够健全,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学院选用质量不高的教材和选用比较陈旧教材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部分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精力投入不足,部分立项的教材未能按期完成;四是实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不多。
二、“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以优化教材结构为重点,实施教材精品战略、加强教材分类指导、完善教材评价选用制度,为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
三、“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写一批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十二五”争取主编教材立项170种左右(国家级10种,省部级120种,其它40种),国家精品教材3~5种,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8~10项。
四、“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坚持以课程为中心,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教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教材,加强实验实践类和通识教育类教材建设,鼓励编写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材,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优先建设省级和国家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
(二)改革创新,锤炼精品
积极组织“十五”、“十一五”各级立项教材不断修订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鼓励编写及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最新趋势的教材,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教材内容更新和特点特色凝练,着力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教材。
(三)分类指导,鼓励特色
根据学校学科和本科专业定位,注重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突出教材特色、丰富教材品种。避免相同品种且特色不突出的教材重复建设。
(四)合作共赢,持续发展
不断强化与农林院校之间、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加强编写队伍培养、推进教材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实现教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精品教材建设
对已出版的,经过长期教学使用并且反映良好,具有适用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教材,要不断进行修订,总结经验,更新内容,增加配套资源,创新出版形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努力建设代表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水平、体现一流教学思想的精品教材。
(二)通识教育教材建设
根据学校组织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展通识教育的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力度,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教材20~30种。
(三)应用型和实践型教材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中课程细化、课时精简等情况,着重开发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教材,探索创新出版一批实习、实验、案例分析等实践型教材。
(四)特色教材建设
与广东省和国家两级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实验示范中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性高、实用性强、学科优势和产业特色的课程教材。
(五)教学急需教材建设
加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和新办专业等教学急需的教材建设力度,紧跟教学改革步伐。
(六)立体化教材建设
根据专业门类,选择开课广泛、影响较大的基础课教材,丰富辅助教材种类,实现教材合理配套,形成一门课程的基本教材、辅助教材、配套参考书、电子教材等立体化模式。同时,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库,启动数字化教材建设。
六、“十二五”本科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统筹教材建设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特色,促进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工作、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建设高质量教材。
(二)精心组织各级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
根据各部委出版社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工作要求,认真发动、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教材选题。凡申报没有列入省部级、国家级规划的主编教材,报教务处审批备案,列入校级规划教材建设。
(三)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重视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建设,鼓励教学名师、高水平专家主编或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将优秀教材作为本科教学评奖评优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科类教材建设需求,吸引行业人士参与教材建设,开发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
(四)继续实行编写教材激励政策
学校对纳入规划立项的本科教材继续实行扶优政策,给予经费资助。“十二五”期间,本科规划教材(每种教材)的资助经费标准为:国家级主编15000元(非第一主编12000元),副主编10000元,参编3000元;省部级主编10000元(非第一主编8000元),副主编5000元,参编2000元;学校规划教材主编5000元。凡评为国家精品教材的第一主编教材,额外再资助5000元。
(五)强化教材建设管理
将教材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实行教材立项、阶段检查、目标审核制,加强教材质量监督,确保我校各级规划的主编教材按时保质完成。
(六)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建立和完善教材选用机制、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定期进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和评估,正确处理选用优秀教材与自编教材的关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