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十三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华南农办〔2016〕180号
  • 生成日期:
  • 信息生成机构:信息公开-校内访问栏目
  • 发文字号:
  • 公开方式:
  • 访问次数:84
 

华南农业大学十三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

 

华南农办〔2016180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华南农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华南农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和《华南农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紧密围绕国家及广东省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全校十三五期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圆满完成学校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以我校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立德树人,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国家及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校本科教育规模保持稳定,全校19个教学单位,94个专业,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生人数维持在38000左右,年均开课3000多门数,专任教师年人均工作量350学时,年均毕业率达97%,年均就业率达98%。通过实施专业分类指导,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理顺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投入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我校本科教学由数量规模外延扩张向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施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契机,形成了拔尖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起,在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同时大力建设农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丁颖创新班、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理科基地班(试点)和爱尔兰国际班、动物科学学院温氏班、资源环境学院芭田班以及8个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拟设的卓越班。拟定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法学学院开展学分制试点改革计划。同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结构调整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专业准入标准”“专业准出标准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学分制实施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二)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明确专业办学目标,彰显专业特色,规范专业方向的设置管理,加强新增专业方向论证,建立健全专业建设与管理制度。开展专业建设质量年活动,定期召开专业主任座谈会研讨专业建设,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研制试点工作;对校、省、国家三级专业综合改革共10个专业进行中期检查 十二五期间,我校新增动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8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新增省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等28个。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验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手段,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打造开放共享的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构建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和管理训练中心等校内跨专业、通识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理顺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通过专项建设模式投入实验教学设备的经费达6100余万元,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管理训练中心先后建立运行,已累计完成近30000人次的学科训练,教学效果较好。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0个。

(四)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提升了教材建设水平

十二五期间,坚持加强组织管理,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建设质量的课程建设方针,组织实施课程建设“21143工程。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列课程整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地处理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新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1门,建设了102门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A系列课程,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种,主编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147种,主编一般规划出版教材40种,有12种主编教材获农业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有2种主编教材获第三届全国林(农)类优秀教材奖,1种主编教材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有28种主编教材获广东省精品教材。

(五)拓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推进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申请并获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机构独立设置与人员编制,同时组织引导各教学单位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制定新进教师教学研习工作坊和微格课室计划,举办名师讲坛、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比赛、教学技能专项培训、教学方法专题讲座、教学典型经验报告、教学沙龙、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我校新增 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新增国家2015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新增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

(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常态化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制度,根据每年状态评估结果和各学院(部)的教学状态情况,及时动态调整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改革状态评估方式方法,进一步规范了学院(部)的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本科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系统建设,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制定课堂教学规范,完善学生评教体系,积极探索本科课程考核改革,制定了课程考核大纲,出台了以加强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考核管理规定,构建了多位一体的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批教学成果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培育特色教学项目和成果。十二五期间,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4年《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和《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2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等9个项目获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开放式农科化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5个项目获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项教学成果在本校和其他学校应用,示范性强,辐射面广。

三、机遇与挑战

2015年,经过层层遴选,我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组织领导,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培养一批引领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领军人才,为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人才保证。

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建设目标促使学校要更加注重优化专业结构,要更加注重明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加注重制定科学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更加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更加注重提升教学过程管理效率和教学信息化水平。但目前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尚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我校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够透彻、认识未达到高度一致。保障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政策落实还不到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责任心还存在问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投入本科教学的动力相对不足。

(二)专业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校的本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人才需求有错位现象;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等未能全面贯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建设管理有待规范,专业评估工作需加强;新办专业办学条件有待改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结构等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建设效果较差的专业关、停、并、转的政策措施未严格落实到位。

(三)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有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校生师比一直超出教育部规定的办学基本条件中的合格标准18:1,接近教育部规定的限制招生标准22:1。同时,在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较高,多数人存在高学历、缺乏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缺乏实践生产经验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分配因职称评审偏重科研的政策导向、教学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而受到影响。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有待提升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规范,基础设施落后,在基地上开展的科研与教学融合度不高,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虽然实体运行,但并未签订正式协议,存在隐患。另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足,存在年轻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和少数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意愿不强等现象。校内三个训练中心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模块的设计开发有等进一步优化,多部门协同管理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

(五)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大

课程资源不足是制约我校学分制改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学校每学期开出课程约4000门左右,但要实施学分制、实行小班上课至少要增开3000门左右的课程,特别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数量较少。教室资源等硬件设施不足,目前全校公共教室不足300间,生均座位数不到1个,安排近38000学生的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存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教学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教学管理内容信息化含量和程度不高,硬件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利用率不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信息数据处理水平较低,信息管理能力较弱。

(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自我养成意识均较薄弱,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完全贯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神,课程体系的设置未充分考虑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课程内容未及时整合专业相关研究前沿和行业相关发展动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未充分拓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校本科教育力争在招生规模稳定的基础上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2020年,我校本科生人数稳定保持在年均38000左右,生师比达到18:1。建设省级特色(重点)专业815个;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力争新建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3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510个;国家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6个;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新开通识教育课程(A系列和公共选修课)200门,新建和引进网络课程(慕课)1520门,建设全英课程30门以上;建设一批优秀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10门左右、省级优秀教材15门左右;提升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和能力,每百名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23篇,5年期间将派遣1500名以上本科生开展国际交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015项,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学名师或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二等奖以上2名;新增省级教学团队36个。争取学分制改革由试点逐步推开,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构建以专业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平台、课程考核及学生评教等专项教学评估为抓手的内部多元化立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具体任务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推进学分制改革为核心,以丁颖创新班、国家理科基地班、国际班等实验班为突破口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温氏班”“芭田班等实验班为试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复合型人才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2. 强化质量工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培育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打造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加强课程资源和教学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小班授课制,专业课小班授课率达到90%以上;建设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探索MOOCSPOCK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

3.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贯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精神,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中要整合专业相关研究前沿和行业相关发展动态,同时大力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力度。

4. 强化实践教学。加大本科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到2020年,经费投入增幅达到当前的30%。加快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的步伐,每年投入经费1000万元以上。以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管理训练中心等三个中心为依托,实施跨专业通识性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推进公共基础实验平台的开放共享,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 创新教学管理。加大教学管理软硬件投入力度。到2020年,将全部教室建成智慧教室。以大数据、信息化为手段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和教务管理系统,提升教学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构建多位一体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6.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降低生师比,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与学缘、年龄结构,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促进教师的数量增加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步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推进学分制改革

选取学科性质不同的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人文与法学学院作为试点,从三个学院2016级新生起开展学分制改革,配套制定《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规定》《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校外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修读管理办法》和《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等学分制改革相关文件,同步修订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选聘、学业导师、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不断探索试点改革模式,总结试点改革经验,逐步推行学分制。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最新研究进展的涵盖、专业实践知识前沿动态的展示、创新创业思维和素质的启发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环节上,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创新创业的元素,重点建设810门创新创业素质基础核心课程;要从创新创业的角度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考核方法的调整;要充分创造创新创业的实践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深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要构建创新创业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利用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理清我校本科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与需求的现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首要解决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位急需问题,继而解决陈旧落后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问题,推进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打造校内“千亩实践教学基地”,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运行,建立实习教学数据库;把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和管理训练中心建成我校实践教学的特色项目。

(四)拓展优质教学资源

加大优质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新增通识教育课程240门;设置专项资金鼓励教师面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开设非专业类课程,包括价值导向类课程、心智培育层面课程和知识扩展层面课程,引导学生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优化。鼓励我校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吸取慕课教学的有益经验。给予学生一定学分修读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国内外优秀网络课程(慕课),制定校外学分互认管理办法。梳理全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对建设不力、效果不佳的课程实行退出机制。

(五)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管理任务执行方面,构建以计划控制考核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框架。在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完善教学管理规范类、质量管理类、教学运行类、管理业务环节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点工作标准类及教学激励类等五类文件。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建设高效实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状态数据收集与公布系统。在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从职业道德、业务技能、信息化等角度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水平。

(六)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

引导各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定位的国际化战略调整,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国际前沿动态的有机衔接。充分利用国外高水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引进原版优质教材,建设一批双语示范课程,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开展全英教学试点。鼓励各专业邀请外籍优秀专家、教师到我校进行互动讲座、授课,引导建立与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接轨的教学体系。加强“2+2”模式的中外学分互认国际班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拓展双学位国际项目、国际交换生计划、国际项目联合培养,扩大优秀本科生开展国际学术创新训练规模,并制定相应的学分互认和学位管理制度。引入教学质量国际标准,开展本科教学环节的国际化评估。

(七)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彰显特色、提高水平为原则,以专业内涵建设为目标,相对稳定专业规模,明晰专业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规范专业建设管理工作,整体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着力建设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逐步形成各个专业百花齐放式地科学发展生态和格局。加强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工作,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专业教学平台建设,同时努力推动国际国内专业认证工作,力争23个专业通过或达到认证水平。结合教育部专业类人才培养标准,制度化专业评估工作。

(八)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深入查找我校本科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迫切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从教学管理系统、反馈评价系统、教学研究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等各个环节健全我校以日常教学秩序规范运行为目标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效果检测为目标的专业评估、以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学生评教和督导及同行评价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本科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本科教育是我校中心工作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和基本原则,并将落实这一方针作为各学院(部)、各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实施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人员定点联系学院(部、中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本科教学学生信息员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保障

1. 完善教学保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推进教学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职能部门有效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及时研究与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晰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教学工作执行力和主动意识,提高效率。

2. 构建专业动态调控机制。严格控制专业数量增长,稳定专业规模。根据专业招生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师资条件、教学设施配置等因素,逐步构建专业动态的准入与退出调整机制。

3. 制定教师教学工作量标准。确定教学基本工作量,将教师教学基本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基本条件,设立教学公益工作量,占教学工作量总量的5%(学分制试点专业10%),由学院根据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本科生导师、教学类评估等工作的投入进行分配。

4. 推进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完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多层次、多种类、高额度的本科教学奖励项目。加大一线青年教师教学的奖励力度,设立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奖。实施“本科课堂教学年度十佳教师”评选制度,落实专业主任岗位津贴,提高教学观摩比赛奖励额度,鼓励发表教改论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大教学规范与教学秩序运行的检查与惩处力度,制定加强教风学风相关措施。

5. 创新教学类职称评聘工作。改革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聘机制,单设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职称评审标准,开展教学型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系列独立评审,实现教学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单向转换。

6. 创新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完善以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为主体,课程考核、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价并行的多位一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本科教学评估与领导工作考核挂钩的责任机制,引导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本科教学奖惩制度。

(三)经费保障

在经费使用数量方面,加大我校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本科教学经费,充分利用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占学生学费收入的30%以上,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标准。

在经费使用效益方面,以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综合平衡,合理安排为原则,完善教学经费预算分配制度,强化刚性、精细化预算,杜绝违规操作和资金浪费,实施经费使用与教学工作成效挂钩,建立教学经费拨付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经费使用的规范管理与监督。


扫描关注学校微信


华农企业号 您的办事大厅

SCAU Copyright © 2014-2017 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