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十三五”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华南农办〔2016〕180号
  • 生成日期:
  • 信息生成机构:信息公开-校内访问栏目
  • 发文字号:
  • 公开方式:
  • 访问次数:78
 

华南农业大学“十三五”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华南农办〔2016180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粤发〔20153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粤发〔20161号)精神,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华农党发〔201158号)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任务,为加强本科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以来专业建设发展执行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专业规模稳步发展。专业数量由“十二五”初期86个增加到94个,新增8个本科专业,年度新增专业数量得到较好控制,落实了我校实现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实施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的要求。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经涵盖了除医学、军事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学科的综合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十二五”以来,学校为加强专业建设水平,构建了校、省、国家三级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共建设了33个校级特色(应用型、重点)专业、2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17个校级、10个省级、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立项建设12个校级、4个省级、2类共8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以上项目立项建设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专业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争取国家、省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改进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对新办专业提供30-50万元的专业启动费。学校新增加实践教学基地226个,立项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0个,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9个、国家级6个;立项36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改造升级或新建省级“精品开放课程”44门,改造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新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

4.专业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十二五”期间,学校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专业主任换届工作,确定了各专业主任,落实了专业建设的权责。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加强专业条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学院(部)本科教学状态评估,规范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起对学校本科专业开展评估工作,旨在发现问题,以评促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校现有的94个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比例相对不高,与广东省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部分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不够强,新专业建设的创新动力不足,专业特色不够明显。部分老专业方向陈旧,对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够敏感;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深度有待提升。

2.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学校各专业因办学历史、学科依托、办学条件、发展基础的不同,专业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有不同。结合专业的性质和社会需求,不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并需要根据内外部条件及时调整专业定位。目前,个别专业存在定位模糊,特别是专业发展如何适应国家及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不明晰,导致发展思路不清,发展方向摇摆,专业建设水平提升缓慢。

3.专业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在“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成果较少,理念先进、深入课堂的专业教学改革较少,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学生发表论文数量较少,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4.专业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部分专业生师比过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一些专业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具备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有些专业发展历史积淀不足;部分专业的办学条件较为薄弱,在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增加投入。

二、“十三五”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循“分类指导、明晰目标、合理设置、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结合广东省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巩固优势学科专业,发展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探索分类定位、分层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1.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按照“确保优势、突出特色、鼓励交叉、促进融合”的原则,力争经过五年的建设,形成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与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史、哲、艺多学科科协调发展的,较为健全的专业体系。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强传统专业内涵建设,密切与社会发展联系;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社会适应性。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推进专业建设信息化。

2.保持基本稳定的专业规模。在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未来高中毕业生数量趋稳甚至趋减的预期下,学校招生专业将趋于稳定,到2020年,我校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90个左右,对不适应社会需要、与学校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契合度低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结构。

3. 形成合理的专业发展格局。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为原则,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的资源整合与整体优化,根据专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和学生规模,把学校专业划分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专业、以学术发展为主的学术型专业,同一专业内实现对人才的分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应用型专业和学术型专业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凝练发展方向,形成专业特色。

4.大力推进专业认证。按照“彰显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材建设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内涵,形成专业品牌,提升专业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工科专业认证为着力点,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力争在2020年前,有2-3个专业通过认证或达到专业认证水平。

5.着力发展应用型及理工科专业。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考虑区域支柱产业结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立,鼓励学院及相关专业开展基于行业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调研,引导部分学院或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结合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优先发展支撑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的理工科专业,着力发展广东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在海洋科学、现代装备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领域适度新增专业,并着力培育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专业。

6.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提高专业办学条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将建设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以提高学生学科基础能力为中心,优化工程训练中心、农事训练中心、管理训练中心等三大训练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训练项目,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开放共享的院级实验教学平台;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基础,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三、“十三五”时期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布局

立足学科基础,依托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工作。针对学科基础薄弱、发展前景不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调整发展方向或者撤销专业。

加强理工科专业发展。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增设专业方向、招生规模调整等多种措施,提高学校理工科学生比例,在2018年我校理工科招生比例达到47%以上,提前完成省厅2020年的总体目标,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长的基础上,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自主权交给学院,将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改革丁颖实验班管理,扎实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各专业必须结合我校办学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能够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品质的养成,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全过程。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专门课程的开设、专业课程的渗透、课堂教学的引导等多种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校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实施按照大类培养的思路,改革课程体系。推进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以专业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专业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和高年级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适应大类培养的需要,大力推进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实践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并在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推行模块建设,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根据学校及各专业办学和发展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结合教育部专业类标准,制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推进大类培养、学分制、研究性学习、创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各院(部)要不断探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关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特别是要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要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总结,形成一些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指导意义重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成果,发挥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发挥专业主任在青年教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学团队建设,让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学习,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教学团队建设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七)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的步伐。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建立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科研实验室服务本科教学工作。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打造校内“千亩实践教学基地”,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专业建设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整体性、综合性工程,涉及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专业建设组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监控和保障专业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1.分级管理,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校、院、专业三方面积极性,明确职责,分级建设。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宏观调控作用,整体上把握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制定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上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加强专业评估与认证。改进院(部)教学状态评估制度,通过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逐步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评估工作,鼓励工科专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使专业建设和改革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3.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招生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师资条件、专业评估等因素,构建专业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除特殊专业外,对连续2年学生专业选择不足一个自然班的专业进行撤并,连续3年学生专业选择不足一个自然班的专业进行调整。

4.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完善教学保障联席会议制度,调动各部门支持专业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督促各部处落实保障专业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专业负责人责权利一体化机制,加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加强教学激励机制建设,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投身人才培养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与保障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更新和新购置专业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保证专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特别要加强新办专业的投入,侧重于教学资源、教学实验室等条件建设,保证新办专业的健康发展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


扫描关注学校微信


华农企业号 您的办事大厅

SCAU Copyright © 2014-2017 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